前几天我接到电话,街道社区防疫工作人员问:你最近是不是去过附近的某个大型商场?我说对,某一天去过,对方说当天有个新冠肺炎感染者也去逛了那个商场。我特么当时就惊呆了,不过好在这都过去快俩礼拜,我也没什么不适症状。
但为了排除自己是“无症状感染者”以及配合防疫工作,当天下午,我应要求去家附近的一个公园做核酸检测。做完第二天我打开“健康宝”,大吉大利。
健康宝可以直接看核酸检测结果哦
可我心中忽然有一个疑惑:
当天检测队伍排成长龙,尽管工作人员要求大家间隔一米以上,但显然有人并没照办,有说有笑打打闹闹。
当天排队的照片
于是我就想到这么一种可能性:
我原本在商场并没有接触感染者,却在核酸检测中心接触到病毒携带者,但我核酸检测呈阴性,于是我拿着核酸检测报告这个“绿色通行证”肆无忌惮地接触周围的人……
这揭示了目前主流新冠肺炎检测方式的一个问题:实时性不强——在症状出现之前,携带新冠病毒的人可能已经带着病毒正常生活好几天。
在7天内有效期,核酸检测报告就像是一个通行证,但从理论上来说,核酸检测报告只能证明一个人在检测之前是安全的,并不能保证检测之后的7天内有没有接触过。
由于去某个核酸检测点,而被要求再次做核酸检测,之前也确有过案例。
总之,常规的核酸检测无法非常精准地确认你或你周围的人在特定时刻是否生病。并且在确认某人染病的时候,感染者多半已经已经扩散到好几十个人。
国内的解决方案是利用智能手机来回溯,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的行动轨迹,找到所有与之接触的人和地点,依次排查和隔离
但是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随时随地检测新冠病毒是否存在,并且不需要通过智能手机应用来追踪人的定位,而是通过一种物理层面的检测机制来完成?
这正是Jesse Jokerst正在研究的方向。
Jesse Jokerst
这位老哥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是一名博士后。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130万美元资助下,他的实验室正在测试一种名为“烟雾探测器”的新冠病毒检测装置。
这是装置看起来很简单,左边是一个试纸,右边是一个小小的塑料泡,像是咱们日常吃的锡箔包装的药片。
它的用法是贴在普通口罩上,就像这样:
它里头有几根细小的软管,可以随时收集你呼吸产生的水汽。
“想象一下,你往一个冰冷的窗玻璃上哈气。”Jokerst 说,不停地哈八小时,把水汽刮到一个试管里,你一定会惊讶于自己“居然这么水”。
经过一天的收集,挤破塑料泡,流到检测试纸上,就能检测出其中是否有新冠肺炎标志物。
如果检测到,透明液体会立即变成蓝色,如果没有,他将变成猩红色。结果清晰易懂,而且立马见效,不用等第二天出结果。
它并不是检测出新冠肺炎病毒本身,而是检测出唾液中的某种病毒标志物,一种蛋白酶(想一想早孕试纸你就明白了)。
据说,一个气泡只需要几美分的成本,这意味着它在日常使用时可以做到“日抛”。但发明者Jokerst认为这种装置的最大作用在于检测个人有没有感染,而是监测整个环境。
“如果你往试管里吐一口唾沫做检测,检测的是你个人,但是如果你通过它来呼吸,那么它采集的就不光你是身体里的气体,还有周围的空气。”
换句话说,Jokerst 希望通过这个装置把人们变成一个个行走的新冠肺炎检测装置。
大家确实可以通过咽拭子等方式做核酸检测,但是通常是去过可疑环境或者疑似接触过感染者时才会去做,这意味着待在一个固定空间不出去的人很少会想着要去做个核酸检测。
如果是公共服务人员,则需要隔一段时间做一次,但也只能隔一段时间做一次,没法确保时时刻刻都监测。
但是这种新型的检测装置,不论是成天待在杂货店的服务人员,甚至是关在监狱的人都可以成天戴着,每天取下来检查,这也是为什么叫“烟雾报警器”。
“在监狱里,每个值班警卫人员都可以进行监视(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医学知识)。”Jokerst说,一旦发现某个囚房里存在新冠肺炎病毒,就能即时隔离,每次警卫换班时都可以做一次监测,从而防患于未然。
不过,这项看着挺有前景的研究目前仍在验证当中。
Jokerst表示,也许等到这个产品大规模生产,国家已经普及新冠肺炎疫苗,到时候也就不需要它了。
但是,也有一些预测表明,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新肺疫情很可能要延续到2023年。
而且退一万步说,即便这个小装置对这一次新冠病毒没啥用,也能用来迎击“下一次”的冠状病毒。
---
本文部分内容翻译自:Fastcompany,原文作者:MarkWilson,点击“了解更多”可跳转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