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刨根问底

人工智能练就火眼金睛,“透视”300 年前的密信

05-17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不同的行业,却能有相似的痛点。

在医学领域,长期存在一个矛盾:如何在尽可能不干预生理过程的情况下,寻找得与失的平衡?

得,就是获得身体的准确信息;失,则是为此付出的代价。比如医生要判断眼前的病人是否骨折,就要在尽可能小的身体损害下,获得准确的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平衡很重要,比如明明抽血能得到的信息,就不能直接开刀。

考古行业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如何在不损坏古籍文物的前提下,从中最大化获取到史料信息?

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行业,却都被同一种技术解救了:X 射线断层扫描成像。

借助 X 射线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医生可以在不开刀的情况下,轻松获取患病部位的信息,考古人员也可以在保持文物纸张完整的情况下,获取到其中的文字内容。

前不久,英国科学杂志《自然》的子刊,出现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题目确实有点长:《用 X 射线显微断层成像技术来自动虚拟展开密封文件揭示历史》。

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在不打开信的前提下,让计算机读出一封 300 年前的“原始加密”信件。

人工智能练就火眼金睛,“透视”300 年前的密信


一、阿基米德羊皮书

X 光这东西,想必各位都不陌生,尤其是去医院看牙,必少不了拍片这一环节。

但你可能想不到,X 光除了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病情外,还有一种超能力:识别墨水、进而分析出字迹。

要说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阿基米德羊皮卷的故事。

1988 年 10 月 29 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里,一场拍卖会正火热进行,此次拍卖的物品,大多是著名科学家的珍贵手稿,比如第一版达尔文《物种起源》、居里夫人的博士论文原作等。

就在这些珍贵拍品中,还有一本边缘漆黑、内里泛黄发霉的羊皮卷,它是一个手抄本,一共 174 页,周身的漆黑,都是拜火烧所赐,很多地方都焦了。

人工智能练就火眼金睛,“透视”300 年前的密信


神奇的是,这本残破的羊皮卷,起拍价居然是 80 万美元,远远超过居里夫人的博士论文。

更为神奇的是,这本残破的羊皮卷,居然掀起了整场拍卖的高潮:希腊政府派出的文物部门人员,势要拿下这本羊皮卷,而现场还有一位来自美国的神秘买家,也抬杠似地疯狂加价。

直到美国神秘买家喊出 200 万美元时,来自希腊政府的人员再也没有出价,他们知道政府再也出不起更高的价了。最终,这本羊皮卷被神秘的美国人买走了。

这本扔地上都不一定有人捡的羊皮卷,其实是阿基米德原著的手抄本,它才是这场拍卖会的明星拍品。

阿基米德,就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的名句作者,与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科学家。

人工智能练就火眼金睛,“透视”300 年前的密信


生活在公元前 3 世纪的阿基米德,亲手写的著作如今早已失传。公元 10 世纪,一位研究科学的文士,将阿基米德的希腊文手卷誊录到了羊皮纸上,共计 174 页,后被修道院收藏。

两百年之后,一名僧侣走进修道院的藏书室,想找一些羊皮纸来抄写祈祷文。四下翻找后,他没能找到一本可用来抄写的空白笔记本,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那本“阿基米德羊皮书”上。

要知道,在当时,羊皮纸是十分难得的书写材料,价格高昂。

僧侣捧起羊皮书,翻开一看,里面全是自己看不懂的内容。

这么多年都没人翻动,想必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僧侣这样想着,便一页一页的将上面的文字洗去,又虔诚地在上面写下了祈祷文。

所以,被神秘美国人买走的羊皮书上,已经看不到阿基米德的著作内容,而是类似阿门、上帝保佑之类的拉丁文。

美国人买走之后,把这本羊皮书借给了巴尔迪莫沃斯特博物馆,馆里的文物保护专家小心翼翼的拆开装帧,清除霉菌,试图用各种波长的设备对它进行检测,希望能够尽可能多的还原阿基米德的原著内容。

你可能会想,上面的文字都被洗掉,上面又遮盖了其他的内容,还经历了火烧,还怎么能还原内容?

你别说,还真做到了。

当年,誊抄文士用的墨水,是五倍子溶液。五倍子是橡树和阿月浑子树叶和末梢上生长的球状物,富含丹宁酸,碾碎后,混合硫酸铁、雨水、阿拉伯树胶和醋,就能制成色泽持久的墨水。在书写过程中,丹宁酸会顺着文字的痕迹渗入纸张,即便墨水本身消失了,物理痕迹仍能保留。

2005 年,斯坦福同步辐射实验室的科学家乌韦·伯格曼意外得知,抄写阿基米德论文的墨水中含有铁,立刻想到 X 光可以识别出墨水中的铁元素痕迹。多说一句,实验室里的 X 光,和我们体检时用的 X 光有所不同。

人工智能练就火眼金睛,“透视”300 年前的密信


有了这个发现,科学家开始对阿基米德羊皮书进行内容还原,最后才发现,科学界一直以来认为微积分是牛顿在 1666 年发现的,所以将 1666 年定为近代物理学的开始,但事实却是,阿基米德早在公元前 2 世纪,就已经无限接近于发现微积分了。

阿基米德羊皮卷的还原,让 X 光成功跨界到了字体识别。

可是,在破解“布里耶纳收藏”(Brienne Collection) 上,X 光却遇到了难题。

二、锁信

“布里耶纳收藏”是一个箱子,由一个欧洲邮政局长保管,里面是 1680-1706 年间欧洲寄往海牙的数千封未投递信件,最久远的信件已有 300 年历史。

人工智能练就火眼金睛,“透视”300 年前的密信


按照说,阿基米德羊皮卷数百页已遭清洗的内容,都能通过 X 射线断层扫描还原出内容,那么,薄薄的一封信而已,还原里面的内容,应该更简单才对。

可事实却并未如此。

要知道,早在信封发明之前,人们就已经有了寄信的习惯。

300 多年前,既没有邮局,也没有信封,所以那时候的信,并不像今天这样,简单三折叠起来,塞进信封,封口扔进邮筒,大功告成,而是直接传递信纸本纸。

为了不让除收件人之外的第三者看到内容,人们想出了各种保密方法,当时一种通用的加密手段,叫做“信锁” (Letterlock)。

信锁,是一种高超的叠纸技巧,当时有多达几十种不同的折叠方法。比如在写好的信纸上,用刀刻出一条细细的纸带,纸带的一端并不会刻断,而是连着原来的信纸,然后将信件用复杂的方法叠起来,再用小刀把信纸刻穿,将小纸带穿过这些孔洞,把叠起来的信纸穿在一起。

人工智能练就火眼金睛,“透视”300 年前的密信


不怕费流量的朋友,可以点鸡视频观看:



折好后,再将红色蜡胶滴在信纸最后的接缝处,再用个人印章往尚未凝固的蜡胶上一压,写信人的名字就印在封口处了。

上了“信锁”的信件,一旦打开,里面那条细细的纸带就会断裂,收信人拿到信,一眼就知道是否有人拆开过。

根据信件的保密程度不同,锁信的手法自然也不同。如果是常规信件,简单的三角折叠式就可以满足,如果是机密信件,还可以使用折叠更复杂的“匕首陷阱” (dagger-trap)。

当信被叠得如此复杂之时,要想还原内容,势必就会破坏精巧的“信锁”,这对于文物古籍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可单靠 X 光射线断层扫描,不足以在不拆开信的情况下,避开“信锁”的干扰,读取里面的内容。

也许,还有办法。

三、虚拟展信

一众大牛研究机构联手,例如 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等,他们借助一套新开发的计算机算法:虚拟展开,共同解决了这个难题。

其中,来自 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两位研究人员,原本是专门研究在线折纸模拟器的,也就是教你如何折纸。

问题是,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已经可以很开心的折纸玩了,也就是说,折纸这东西,是一种无关计算机的生活乐趣,所以他们研发的在线折纸模拟器,根本没有什么商业钱途。

这次,两人听说有加密信件需要破解,又低头看看面前的折纸模拟器,一拍大腿,乐了:模拟折纸和破解信件,不都是纸和折叠的事儿嘛,有搞头。

于是,他们设计了一套计算机算法,将一个冷门、没有钱途的在线折纸模拟器,变成了一个可以无损修复文物古籍的神器:计算机可以“虚拟展开”信件,并读取信件内容。

首先,提高 X 射线断层扫描的分辨率,让它能够以 668dpi 的精度扫描并识别物体,这个精度,相当于像素点之间只有千分之四厘米的距离,这样就不会遗漏纸张间的缝隙。

人工智能练就火眼金睛,“透视”300 年前的密信


利用高精度 X 射线断层扫描出的不同材料数据,构建出折叠信件的 3D 图像,对折叠起来的信件进行二维横截面上的分离,区分出不同元素,比如 d 是墨水,e 是粘合剂,f 是封口的密蜡等。

识别出各个元素后,接下来要将它们“分离”。

计算机算法会检测 2D 和 3D 图像中的脊线,并使用局部几何信息,将特征点连接起来,形成 3D 网格。

人工智能练就火眼金睛,“透视”300 年前的密信


再通过一系列的映射和修复,最终得到信件的虚拟展开图。

人工智能练就火眼金睛,“透视”300 年前的密信


上面是根据扫描结果得到的虚拟展开图,可以看到,还原出来的字体清晰可见,称得上是“无损修复”。

随后,研究团队对“布里耶纳收藏”中一封代号为“DB-1627”的“锁信”进行扫描,结果显示,这封信写于1697年7月31日,内容是一名住在法国里尔的男子,写信给住在荷兰海牙的表兄,索要一名亲戚的官方死亡证明。研究人员推测,死亡证明可能是用于办理继承事宜。

人工智能练就火眼金睛,“透视”300 年前的密信

“DB-1627”的封面

人工智能练就火眼金睛,“透视”300 年前的密信

“DB-1627”的展开图像

这项借助于高精度扫描 + 虚拟展开算法的研究,可以无损破解出折叠非常复杂的信件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虚拟展开”功能是自动化处理的,不需要人工一步步干预,比起以往靠经验手动分析,新技术加持下的破解效率很高。

这次,得益于医学技术、人工智能、历史学的强强联手,才能在不强拆信件的前提下,成功破解 300 年前的信件,还原出了隐藏在角落中的文化信息,是人类对历史追溯能力增强的体现。

在未来,类似的技术迁移,也许还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惊喜。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1326-w

2、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1/03/locked-for-300-years-virtual-unfolding-has-now-revealed-this-letters-secrets/


文 | 木子Yanni

嗨,这里是浅黑科技,在未来面前,我们都是孩子。

想看更多科技故事,欢迎戳→微信公众号:浅黑科技:qianheikeji



版权保护: 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qianhei.net/paogenwendi/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