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刨根问底

谁把算法,熬成了互联网社交的毒?

09-01

2016 年,特里斯坦·哈里斯,决定从谷歌离职。

在他看来,互联网科技公司为了商业利益,利用算法让人上瘾的商业做法,是不道德的

哈里斯曾任职于谷歌 Gmail 邮箱团队。一开始,大家拧成一股绳,对产品的每一处细节都力争精益求精,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Gmail 就超过了 Hotmail、雅虎邮箱等,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邮箱服务。

王者地位达成,但 Gmail 从未停止打磨。你也许会奇怪,传统的邮箱服务,不应该有如此大的优化空间啊?

事实上,Gmail 的优化重点,既不是提高基础功能的流畅度,也不是增加新功能,而是让用户“欲罢不能”

同样是邮箱服务,哈里斯发现,Gmail 与 Hotmail、雅虎邮箱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那就是令人上瘾:用户总是忍不住打开邮箱,不停查看,仿佛受到召唤一般

这就怪了,一个邮箱而已,不过就是收发邮件,可用户为什么总想打开呢?

后来,哈里斯发现,这都是拜工程师所赐。

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工程师们,踩着大数据,把自己修炼成了心理大师,轻而易举就能摸透用户心理,从而设计出让你欲罢不能的产品。

不仅是哈里斯,很多谷歌同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写成报告,分享给更多人,可很快,这些声音在谷歌内部“消失”了。

谷歌删除了“不作恶”的行为准则,而不愿做恶的哈里斯,毅然选择了离开。

与哈里斯有相同感受的人,还有 Facebook “点赞” (like) 按钮的发明人之一蒂姆·肯德尔,Facebook 的前总裁肖恩·派克等等。

这些原本享有高薪和职位的人,纷纷选择离职,在他们看来,尽管自己无力阻止科技做恶,但至少不该助纣为虐。

纪录片《社交困境》(The Social Dilemma) 中,清晰展现了上述几位科技从业者选择不作恶的心路历程。

谁把算法,熬成了互联网社交的毒?

纪录片《社交困境》

在纪录片中,斯坦福大学成瘾医学研究所所长莱姆克教授,解释了这种成瘾现象。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历程中,群居不仅是一种外在表现,更深深融入了人类基因。当人类从洞穴中排队走出,一砖一瓦,建起围墙和大门,从这一刻起,所有有利于社交的事物,便开始了长足的发展。

人一旦远离社交,大脑中令人愉悦的多巴胺就会开始消耗,让你感觉自己正在失去快乐,这种感觉会让你忍不住再次靠近社交源,比如拿起手机、打开电脑,挨个宠幸站成一排的游戏、电影、综艺、社交平台...

谁把算法,熬成了互联网社交的毒?

大脑不快乐了

从未有一个时代,能让你以最低的成本,最快汲取充足的多巴胺

哪怕是一个略显边缘化的社交软件,比如邮箱,也能在擅长心理学的技术工程师精心设计下,利用算法和逻辑,让你一步步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再来看一个例子。

在短视频领域,有一个已经全面铺开的功能:上下滑动打开新内容。这背后就是心理学的一个落地应用,叫做“间歇性正增强”。

不断滑动就能带来新刺激,根据你的点赞行为以及停留时间,算法还能不断修正,并通过更多的新刺激,更加精准地为你推荐内容。

不论是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在被这种算法榨干现实社交的快乐。

与现实社交相比,互联网社交的成瘾能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即使莱姆克教授是世界顶级的成瘾研究专家,也无法阻止自己的孩子沉迷于手机;即使任职于 Facebook、发明了“点赞”按钮的肯德尔,白天致力于打造让用户沉迷的产品体验,可晚上回到家,他也无法控制自己脱离那些令人沉迷的人工精心设计

谁把算法,熬成了互联网社交的毒?

任“人”摆布

在盈利第一的商业模式,以及让用户成瘾的潜在产品理念下,借助大数据的力量,用户不停被推荐算法洗脑,无休止接收到永远能命中自己兴趣范围内的信息。

就这样,互联网中的每个人,就算在现实生活中买不起房,可在网络世界里,却无一例外住进了资本为你专属打造的信息茧房

想逃离,不可能的。

常有人在振臂高呼:资本不是人,它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为了盈利,无所不用其极。

可是,资本在盈利的同时,还捎带手给人间带来了车水马龙、纸醉金迷,源源不断侵蚀你的生活,让你拥有自以为的光鲜和快乐,让你喊不出声来。

即使能喊出声,你也充满了心虚。

因为你离不开。

资本坏吗?如果你看过《西虹市首富》,心里也许会有答案:资本的行为,只是人性的表达

谁把算法,熬成了互联网社交的毒?

西虹市首富

不可否认,互联网产品给信息传输插上了翅膀,让社会的运转效率不断提高,但同时,它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作为个人,我们无力抵御被算法摆布,眼下,也许只有通过法律,才能修正资本背后那些人性恶的部分,从而达到约束算法、减轻成瘾的目的。

2021 年 8 月 27 日,国家网信办就《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中对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规定,简要摘抄如下:

1、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的算法模型;


2、不得将用户兴趣点作为用户标签,据以推送信息内容;


3、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操纵榜单,或者控制热搜;


4、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用户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相关服务。

终于,我们有了拒绝算法的权利。

电影《搏击俱乐部》中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

广告拼命诱惑我们买车、买衣服,于是,我们拼命工作,去买很多不需要的东西。

没有世界大战。


有的,只是我们的心灵大战。

也没有经济大萧条。


萧条的,只是我们的生活。

唯愿不久以后,在虚拟世界里,你我都能在算法贫瘠的土地上,过着富足的生活。


文 | 木子Yanni

嗨,这里是浅黑科技,在未来面前,我们都是孩子。

想看更多科技故事,欢迎戳→微信公众号:浅黑科技:qianheikeji


版权保护: 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47.92.24.48/paogenwendi/299.html